芜湖日报
2021年10月28日
第WBB02版:眼见为食

蟹爬水辣椒:秋风乍起时 辣鲜两相宜

辣酱百搭,可以用来拌饭、拌面、做蘸料、火锅底料等,也正是因为这样,辣酱通常被人称为“干饭人的标配”。然而,对于芜湖的大厨而言,辣酱还可能是他们烹制河鲜的不二法宝。在央视美食节目《一城一味》以及《家乡至味》中,芜湖的蟹爬水辣椒两次亮相荧屏,且以“烹制美食的江湖秘器”之面目出现,这不得不让人饶有兴趣,想一探蟹爬水辣椒酱的奥秘。

芜湖辣酱两次亮相央视

在《一城一味》中,黄必贵大厨在“红烧划水”中加入了秘方辣酱——蟹爬水辣椒,使得这道菜口味独特、与众不同。当时,北京梧桐餐厅的行政总厨胡晓在试尝黄必贵的神秘家藏——蟹爬水辣椒后,给出的评价是“它不是那种干辣,也不燥”。对于加了辣酱的“红烧划水”,对方也兴致勃勃地说道:“这个辣椒酱加入得非常巧妙,鱼吃起来很鲜。”

而在另一部美食纪录片《家乡至味》中,大厨黄教虎同样将蟹爬水辣椒加入了“红烧鱼头”,使得“鱼头泡饭”拥有了自己的美食灵魂。为此,节目还花了几分钟的时间进行简介,称蟹爬水辣椒的味道已自成江湖,是芜湖人舌尖上的独特创举。

这是蟹爬水辣椒的两次短暂亮相,却都让人印象深刻。

辣酱的“奥秘”

十月底,秋风起,蟹脚肥。趁着秋意浓郁,记者联系到此前曾在《家乡至味》中大显身手的大厨黄教虎。黄教虎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已经做好了不少蟹爬水辣椒,新鲜的辣椒酱囤在酱缸里,以备不时之需。而他的徒弟黄月光,也循着师傅的手法,向记者揭示了蟹爬水辣椒酱的奥秘。

34岁的黄月光,从事烹饪已有多年,师从黄教虎也有三四年。记者前去采访的时候,他正在后厨里忙得不亦乐乎。他领着记者来到后厨,打开了几罐磨好的辣椒酱。“现在我们每年要磨3000斤左右辣椒酱。”他用勺子舀出一勺酱,红色软糯的酱料看起来十分诱人。在一个小酱坛里,一只刚被放入不久的螃蟹忽地爬动一下,在红彤彤的辣酱中露出半截青灰色的身子。“一般,我们都是在给酱料封口时,才将螃蟹与菜籽油一并放入其中。”黄月光说。

而蟹爬水辣椒的奥秘,绝非如此。黄月光坦言,首先在选料上,他们会选择小米椒和大红椒,因为前者“起辣”后者“起红”,尤其是小米椒含水量少、椒体较厚;而在选择螃蟹时,他们一般选择源自固城湖、约三两重的母蟹,因为“这个季节的母蟹黄多鲜美”。其次,和以往使用石磨磨辣椒不一样的是,由于现在大批量生产辣酱,所以多采用机械搅磨,将小米椒和大红椒按照比例、配以盐、姜、葱、蒜等辅料倒入机器, 磨成辣酱后,最后倒入菜籽油、放入活蟹封口处理,存放在通风的地方,酱料与螃蟹便开始了它们“相得益彰”的美食之旅:任螃蟹在酱缸里爬动,待冬日的阳光蒸发掉多余的水分,来年初春,待蟹肉化为鲜汁溶入辣椒酱,微咸辣而鲜美无比。

芜湖人为何

偏爱蟹爬水辣椒

“酱”,作为中国烹饪的代表性符号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味觉记忆。在历史上,酱让国民饮食,从无味、寡味,到有滋有味,是百味的统帅,也是餐饭常备之物;到近现代,酱仍是烹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也凝结着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可以说,酱文化,囊括了中国酱从原料、工艺、发酵到风味数千年的历史变迁,蕴含着国人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对酱的味蕾记忆,是中国人的味觉名片。

然而,在芜湖的美食地图上,蟹爬水辣椒,却缔造了一个打上“江城”烙印的酱味传奇。采访中,黄月光重现了师傅黄教虎在电视中做的“鱼头泡饭”。红烧鱼头,不仅是饭店挑大梁的菜,在家里同样可以做得风生水起。选用胖头鱼的鱼头,将其从下颌处一剖为二,进行花刀改背,热锅后倒入猪油下鱼头煎制,将鱼头两面煎至金黄色后,装入砂锅。另起一锅,倒油放入自制的蟹爬水辣椒、蒜头等炒出鲜味,配合猪骨和鸡骨吊出的高汤,浇淋在鱼头上,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40分钟,待汤汁浓稠、鱼头酥烂,撒入少许盐、鸡精、青蒜点缀,鱼头就可以上桌了。“对于芜湖人而言,蟹爬水辣椒的辣度适中,一般来说做菜时无需再加辣椒,就能够满足大多数人对辣的需求。另外,做菜时放入还可以去腥起鲜。”黄月光表示。

在《家乡至味》中,做鱼头泡饭使用的是南陵香米,此外,泰国香米也可以。红烧鱼头里的鱼肉白嫩丰腴、汤汁浓稠沾唇,吃完鱼肉,将剩余的汤汁浇在新焖好的米饭上,“红烧鱼头”便完成了它的使命。而在其中,蟹爬水辣椒早已隐于汤汁里、渗入鱼肉中,作为“画龙点睛”的美食功臣默默退居幕后,鱼汤里的一抹红是它残存的“倔强”,鱼汤里的鲜美成为它隐藏的“温柔”,一汤一汁之间,你再也看不见成形的酱料,但舌尖的味蕾在时刻提醒你,瞧,它就在这儿!记者 李婷维 文/摄

集团数字报刊 : 芜湖日报 | 大江晚报 | 金周刊
2021-10-28 3 3 大江晚报 c226809.html 1 蟹爬水辣椒:秋风乍起时 辣鲜两相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