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06

“形形色色” 不是“形形”“色色” 2022年03月18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国风·周南·关雎》)

汉语的叠词,由来已久,并且蔚为大观。汉语如果没有叠词,汉语还是汉语吗?不可想象。像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人就拍案叫绝:“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深究起来,一类叠词很不容易说出它的出处,如“磕磕碰碰”;一类叠词,简单一搜,就知道其来有自,如“磊磊落落”,就出自《晋书·石勒载记下》:“大丈夫行事,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有没有第三种情况,似乎有出处,但严格起来,还是不能算。找了半天,还真找着一个,这就是“形形色色”。

比如,现在有人这样说:人这辈子,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这里的“形形色色”没有什么深奥之处,大家都不会用错,理解起来也不会走样。可是,我们要看它的出处,似乎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我甚至认为网络上给出的这个出处,不能算它的出处。

据说,“形形色色”,出自《列子·天瑞》:“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

这样一段话,没有产生出“生生形形”,也没有产生出“形形声声”,更没有产生出“色色味味”,而只产生了“形形色色”,这还是有点奇怪。

进一步,把《列子·天瑞》找来通读一遍,发现,书中列子所说的“形形”,根本不是“形形色色”的“形形”,“色色”也是如此。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两个“形”、两个“色”,都是前一个给后一个“赋能”。前一个“形”与“色”,是“形之为形”“色之为色”的本原。前一个“形”与“色”看似虚无缥缈,却真力弥满,而后一个“形”与“色”就只是一种实实在在而已。

这似乎有点绕,但道理却不简单。比如,秋天郊外多雾,甚至对面就看不清人;而紧邻的城市地带,却连雾的踪影皆无。郊外的雾自有生发的理由,可这个理由在城市地带却不存在,哪怕是飘过来的一些雾也是立即消散。

因此,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能一厢情愿,徒托空言,必须找到或者提供可以赋能的东西,也就是政策、制度、资金、人才等环境和资源,否则,就只有“形形色色”,而没有“形形”(“有形形者”)与“色色”(“有色色者”)。

“有形者生于无形”,对上述《列子·天瑞》中的那段话,有人白话译作:

“所以有生命,就有产生生命的本原;有有形状的事物,就有产生形状的事物的本原;有有声音的事物,就有使有声之物发出声音的本原;有有颜色的事物,有使有色之物表现出颜色的本原;有有滋昧的事物,有使有味之物呈现出滋味的本原。”

列子洞幽烛微,见微知著,他要是知道他的“形形”“色色”有一天会变成“形形色色”,说不定他就干脆一跺脚,顺手写出“E=mc2”算了。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字、词、句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表达的意思已经与最初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甚至是相左的,就像“衣冠禽兽”。还有一些词语,则长期被世人误解误用,很有必要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貌。基于此,本版特开设“字斟句酌”栏目,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来稿请注明“字斟句酌”栏目,投稿信箱:whrbzfkb@163.com。

朱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