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
2020年10月14日
第RB04版:专 版

“两山”实践 红河蝶变

“红河水有多长,好日子就有多长!”千百年来,滔滔红河水不竭润泽着哀牢山两岸,广袤红土地养育着勤勉躬耕的红河儿女。9月下旬, 跟随“美丽蝶变——全国党媒社长总编看红河”的脚步,我们走进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所到之处,总有绿水青山作伴;所见之人,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快乐的微笑。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近年来,红河人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古老的红河,正在美丽蝶变!

石漠荒山变“金山”

粉色美女樱种出了新高度,刷爆朋友圈;别具匠心的大地艺术景观——《太平公主》,红透了大江南北;黄金菊陪衬美女樱,一粉一黄,一主一副,彰显着太平湖森林公园的多姿多彩……一路花香,一路诗行。太平湖森林小镇在原生的自然景观上实现“景上生花”。漫步景中,各式花卉丰富繁多,百花丛中,欲迷人眼,时刻令人享受着耳目一新、移步换景的感觉。

太平湖并非一直如此美丽,在很多年前,这里是难以想象的荒芜之地。太平湖地处滇东片区的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区,经“人增-耕进-林草退-石漠化”的持续演变,潜在石漠化土地进一步恶化,少土、缺水、多石成为这块土地最显著的特征。于是,“石窝窝里种包谷”的传统农耕模式便成为了这里早期石漠化治理的最初模式。而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当地民众历经艰辛,建成了可以灌溉10余万亩干旱土地的太平水库。

虽然石漠化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探索石漠化治理模式的道路上,太平湖的建设者们在寻找一条“既能治标也能治本”的路子,探索生态与经济兼顾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在一系列的探索和治理实践过程中,太平湖因地制宜地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太平湖石漠化防治体系与模式。目前,太平湖已形成了山顶生态林保育带、山腰绿化景观林过渡带、山底复合农林缓冲带、湖滨防护林隔离带、湿地水生植物净化带组成的立体综合生态修复体系。这套体系的相互作用,不仅改变了太平湖石漠化,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成排树木让山坡披上了“绿衣裳”, 一片片花带让这里五彩缤纷,一个连着一个的湖泊让这里山水秀丽……昔日“疮疤”累累的石漠化土地,而今繁花似锦,披上绿装、彩妆的太平湖,焕发着勃勃生机。

本着共建共享的理念,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太平湖探索出了“景区景点+农户+产业园+游客”的“文旅车间”扶贫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太平湖畔村民祖祖辈辈环湖而居“靠山吃山”的现状,让当地群众享受到了生态的“红利”。据了解,当地村民将土地以每年800元—1200元的价格流转至项目业主,获取租金;太平湖也积极吸纳和引导周边村寨建档立卡贫困户、闲置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在项目区内就业,目前,在岗239人中有项目辖区农户106人,人均年工资收入26000元;项目建设中还改造提升周围村庄村容村貌,带动村民盘活自有土地或房屋资产,参与苗木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每年带动村民户均增收50000元以上。

“这里曾经是一座荒芜的山坡,拓荒者垦殖绿化,铺路引水,移木造屋。用特色小镇的生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光辉思想。”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弥勒·太平湖森林特色小镇命名时的评语中写道。

青山生金梯田秀

金秋时节,位于红河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遗产区,一片片、一层层金黄的梯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微风从山顶的森林、山间的村寨和梯田间拂过,稻田里翻起了金色的浪花,惊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依托这片梯田,当地各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各民族团结共荣。

可谁能想到,这片宛如人间仙境的地方,曾经因为种种原因,群众们深陷贫穷的泥潭。以哈尼梯田核心区所在地元阳县为例,作为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共有贫困人口38278户175431人,2013年年底贫困发生率高达41.53%。

“绝不能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红河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传承弘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哈尼梯田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哈尼梯田保护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探索以哈尼梯田保护传承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2017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提到了哈尼梯田,对哈尼梯田的保护寄予厚望。多年来,红河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维护“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为重点,展开了一系列保护行动。

坚持保护优先。不断完善保护规划措施,以维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为重点,展开了一系列保护行动。

保护森林——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工程,大力推广节能灶、太阳能等新能源替代项目。

保护村寨——严格执行传统民居建设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房屋层数、建筑面积、民俗风貌,逐步恢复传统民居,实施哈尼梯田小镇和遗产区传统村落提升改造,对遗产区1600多户传统民居实行挂牌保护。

保护水系——在遗产区的村寨修建生活用水渠和排污渠,村里产生的污水通过排污渠进入人工湿地前端的沉砂池,先后经美人蕉、旱伞草、水葱、睡莲等植物吸收过滤,达到可利用的标准后,流入梯田进行农灌。

除了保护,梯田更要实现发展。通过对梯田稻作系统的深入挖掘,红河州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

在梯田种植水稻的时候,按时间节点养鱼、养鸭,稻田里的杂草、虫子为鱼、鸭提供了食物,鱼、鸭为水稻提供肥料、捕食虫害……稻、鱼、鸭三者之间互利共生,整个种植养殖过程绿色、环保、无污染,实现了“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粮渔共作、强农富民”的目标。2017年,元阳县哈尼梯田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1万元左右。2018年12月,生态环境部命名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并授牌。

如今,美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稻鱼鸭特色农产品,以及传承千年依旧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哈尼农耕文化,更变成了一块金字招牌,为红河吸引来了八方宾客。保护梯田、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传承哈尼文化,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红河人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创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曾经被贫困笼罩的哈尼梯田变成了哈尼族群众美丽、可持续的“摇钱树”。

“污染之城”焕新颜

走进红河州开远市,处处呈现出繁花似锦的醉人景致。极目所致,青黛色的群山连绵不断,蜿蜒的河水静静流过。群山、河水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生态秀美、绿意盎然的动人画卷。

抚今追昔,曾经的开远是典型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因拥有长江以南最大的露天煤矿等企业声名远扬,也因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而饱受诟病。作为云南省能源、化工、建材生产基地之一,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形成的煤矿、火电、化肥、水泥等“六大企业”,一直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也是名副其实的排污大户,给当地环境污染治理带来巨大压力。

为尽快扭转环境质量差、经济发展受制约的被动局面,开远市坚持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实行严格管理,持续加大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多措并举推动企业防污治污。

“六大企业”在新形势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下大力整改存在的问题,为全市实现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打下了良好基础。政企合力强力治污取得明显成效,更加坚定了开远市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以发展新兴工业园区建设为主线,以培育产业集群为重点,推进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开远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人介绍,开远市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以“两型三化”发展为目标,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开远市变电为汽,建成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区;以质兴农,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筑巢引凤,建成轻工业产业园。3大特色园区成为了开远市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和主战场。

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开远市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以绿水青山为底色,着力打造生态健全、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该市把凤凰湖片区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核心区,重点建设凤凰生态公园、文化体育创意产业园、凤凰谷养老养生园等项目,同步规划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坚持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同步、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同步,打造“产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加快以城带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发展,建设一个生态宜居的新城区,为开远市打造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创造条件,成为支撑该市产业转型的重要支点和载体。

2018年9月,国务院大督查组到开远市督查后认为,开远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云南省提出的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战略,培育绿色经济,打造新优势,营造新环境,以“产业+生态”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为国内其他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探索了有益经验。

正如一首新歌所唱的那样:“山也青了,水也清了,梯田满山坡;花也开了,林也绿了,白鹇飞来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到我家了;新房盖了,新家有了,天天唱新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满脸乐呵呵……” “两山”理论在红河的一个个生动实践,描绘出绿色、生态、美丽的动人底色:从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元阳哈尼梯田、令人醉氧的屏边大围山、美丽的石屏异龙湖畔,到“多元支撑、绿色发展、生态新城”开远的华丽转身……2019年全州森林覆盖率53.08%,建成区绿地率35.6%,拥有11个森林公园、4个湿地公园。花枝不断四时春的美丽景象无处不在,蓝天碧水净土的“生态福利”可触可享。红河儿女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启了承载着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山水草木、人文生态、城市乡村,无处不留下这方土地的蝶变印记,无处不充溢着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版撰稿 汪维明 林见

图片由红河日报提供

集团数字报刊 : 芜湖日报 | 大江晚报 | 金周刊
2020-10-14 2 2 芜湖日报 c170762.html 1 “两山”实践 红河蝶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