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
2020年12月07日
第RB08版:副 刊

乡愁悠悠忆古镇

红花山脉北麓的涓涓涧水汇成的横溪河,由南向北蜿蜒而来,横穿横山古镇的中心后,又继续向前流去,至夹江(小江)焦湾向左弯直通长江,同时向右弯,流经大龙窝至螃蟹矶,又与大江衔接。

横山河,最早的名称是横溪河,曾有个别称孙家河,到了近现代,通称横山河。人们为了说话方便,亦可简称为“横溪”或“横河”。

横山镇始建于何朝何年?和邑内大多数古镇一样,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在老县志上有一张古代的地图标注的古城寺,其名称和方位,则与该镇北郊的古城寺相似。后来我查阅清代道光《繁昌县志》,其中对横山的古城寺有明确记载,它是始建于唐代昭宗天佑甲子年(公元904年)。所以人们说千年古镇横山,是有依据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古代建置镇,则是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的,那时全称“横山桥镇”。到了清代后,横山的水码头,县志上称为”横山河港“。

横溪河的流程虽然只有几十里,但它的流域却涵盖着山、圩、洲地区,而横山桥镇则居三地的中心位置。当周边地区丰富的物产全部汇集到横溪古镇上进行交易,便形成了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这是一个宜商、宜工、宜农的好地方,从而吸引了不少徽州地区的商人和农民纷纷来此安家落户。在横山的“殷,王,许,鲍,孙,高,章,查,艾,徐,杨,张”十二大姓氏中,大多数是四、五百年前从徽州地区迁移过来的。孙、章两姓从徽州迁来最早,长达七百多年。他们大多数从事农耕。殷、王、许、鲍四姓则着重落户镇上从事经商。徽农、徽商一批又一批,皆“因慕繁阳横山桥为佳山秀水富甲之地”而来,大大地加快了横山的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经过明代的开创和发展,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集镇发展进入鼎盛阶段。东、西长街上的一幢幢带马头墙的徽派商住楼拔地而起。

横山虽居内河,但在明、清至民国的几百年里,横山镇的集市贸易货物船运,可达三江四海。横山桥西通天府埠头,桥北岸有水天门码头。每到花水涨上来,江西的木排和陶瓷器商船,可直抵码头和埠边。当地的果蔬、山货土特产装上货船,又运往南京、镇江,直抵上海。至于和周边的四镇八乡及芜湖、南陵、铜陵、无为等地的贸易更是频繁。鼎盛时期的农工商经济总量占全县之首,再加上区位的优势,曾被称之为“繁昌首镇”,又因集镇占物华天宝之地,市场繁荣,而又被世人誉称“小芜湖”。

到了民国时期,集市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除了货船往返宁、汉之间的沿江城市,在小轮通航后,每天都有乘客往返于芜湖,并捎回洋布、洋烟等各种时尚物品。上世纪开通的芜青公路,又为横山下达芜湖,上通南陵、青阳等地提供了快捷的陆路交通。于是,小镇上的老店、新店比肩林立:太和、长泰、昌大、恒裕、义兴、永隆、复康、洪泰、中兴、和泰、永胜等店号,都是当地的商家大户。横山街道比一般小镇长而宽,错落有致的两排徽式店铺楼房,中间是由红麻石和青石板相间铺成的街道,因为经历的年代很久了,独轮车已在石板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辙印。一年四季,每天街上都是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日寇占领横山时,在东街头公路旁筑了一座七层的大碉堡,又在桥西杨泗前后筑了两座五层的碉堡,日夜都有鬼子兵持枪站岗,检查和监视来往行人,一有怀疑便杀害无辜百姓,把一个繁荣的小镇弄得阴森恐怖。但活跃在山区和洲圩的新四军和游击队,经常出奇制胜地夜袭盘踞在镇上的鬼子兵,把敌人打的人仰马翻。

抗战胜利后的头四年,正是我的童年时光,横溪小镇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华。老字号的店铺重新开张,新的店铺又有增加。南北杂货,日用商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入冬以来,复兴地、顺河泉、小沧澜三家浴室,每天都是满堂高座。跑堂服务周到,下池搓背,修脚搓腿,随叫随到。浴后想喝茶吃点东西,卖花生米、荠子串、油炸臭干子的,任你挑选。若是在雅座浴后,可以品味恒裕店出产的远近驰名的装缸董糖、精制玉带糕和明心糖。聚乐春号集茶馆、酒店、旅社于一体,早上顾客吃早点,喝茶,任你吃春卷、油条、小笼包,爱吃麻油拌臭干子的尽管去吃,贺家的臭干子味道特好。中晚餐顾客要喝酒十分方便,对面就是太和酒坊,那用高粱和大麦酿造的堆花酒,又香又醇。每逢过年过节期间,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大小商店,顾客盈门。

童年的记忆,至今犹新。春节过年期间,故乡小镇更是一片欢腾。四周乡村的龙灯穿到街上来,有的是去朝神山的,有的是送灯给大家看的,有的是特地上街来展示灯艺的。那敲锣打鼓和放鞭炮的喧闹声交织在一起,热闹极了。到了夜晚,镇上的商家和居民都有自己的龙灯。东街商户多,穿了一条“八八六十四”板的老龙,西街穿起一条绿龙,另外还有南北后街的滚龙和栀子灯。老龙是用红纸和红绸扎起来的,用金纸和黄绸作装饰。龙头特别大,灯果和灯板也比其它龙灯大而宽。老龙全长120多米,行穿起来气势特别壮观。从正月初二到十六每晚亮灯从街头到街尾,往返穿行供市民观赏。穿“老龙”不像一般龙灯用“咚咚哐”的锣鼓开道,而是用四面“金筛”(直径约1米的大铜锣),由八个人分四组抬着“金筛”作前导,那声音如洪钟大吕,响彻天地。这不同反响的声势,犹如“真龙天子”出巡是用金筛鸣锣开道一般。

往事越千年。时令早春二月,站在横溪河的大提上,向东向南眺望,雨后青山绿溶溶,一溪春水淙淙响悠悠地流向长江。从天、时、地三维空间来综览横山古镇,位于全县中心地带。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便捷的交通,丰富的物产,使之很久以来便成为当地和周边乡镇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商业购物中心。横山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一切生活用品和铁、木、竹、棉的手工制品,应有尽有。解放初期,全县在这里举办几届物资交流大会,把小镇的商贸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自明、清以来数百年间创造的商贸辉煌,让横山桥成为皖江一带赫赫有名的商贸名镇,而被世人誉称“小芜湖”。方圆百里流传着这样的口头语:“买不到的到横桥去买,卖不掉的到横桥去卖。”足见横溪古镇的商贸运集,物流畅通,市场繁荣的景象。

岁月蹉跎,沧海桑田,世事嬗变。二十一世纪之初,横山镇的广阔田园和集镇,即成为繁昌县经济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已初具规模,且具有发展潜力,已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现如今,又实行区、镇合一的区政一体的模式。横山的市民百姓和故里乡亲,热切地期待着繁昌县区和经开区党工委,不忘初心,上下齐心协力,在开发和建设繁昌经开区和横山产业新城的同时,兼顾千年古镇的传承和开发,重振横山古商埠的雄风,再现江南名镇的辉煌。

孙以栋

集团数字报刊 : 芜湖日报 | 大江晚报 | 金周刊
2020-12-07 2 2 大江晚报 c179244.html 1 乡愁悠悠忆古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