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
2021年08月04日
第RB05版:留 春

小城美食与宣纸文化

泾县地处皖南,自古有“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之说。小城虽然不大,却挺别致,方形的设计,使得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城区有条老街,至今完好无损,两面店铺虽然全被改成了民居,但仍保持原貌。屋内光线幽暗、地面漆黑,尘迹斑驳的木门、板壁,仿佛诉说着悠悠往事与沧桑岁月;一块块青石铺就的路面,被历史的脚步踩踏得细腻润滑、油光豁亮。

我最喜欢闻小城街巷里飘浮着的煎饼味、葱油味、烤山芋味和臭豆腐干子味。在里弄玩耍,不时就有油炸的春卷、油条、糍粑、油池等的香味进入你的鼻孔;走到另一个巷口,冷不丁碰到一位依着整洁、素朴的大嫂在做饼子,她娴熟、优雅的动作,常常令你惊讶、着迷;拐过弯来,漫步街头,又有热气腾腾的锅贴饺、小笼包、盖浇面以及葱油大饼在等着你……我的一位好友,远离泾县十多年后仍念念不忘县城的小吃。去年他来泾县看我,第一件事,居然要我陪他满大街找记忆中的“油炸狮子头”。

小城的美食,最诱人的还不是“小吃”,而是“大餐”。泾县与徽州接壤,免不了受“徽菜”冲击,但又有自己的特色、风味。泾县人喜辣,可既没有湖南人烈烈的“干辣”,也没有四川人涩涩的“麻辣”,而是丝丝的“香辣”“甜辣”。泾县人口味较重,嗜咸,可又没有徽菜的“盐重、腐败”。泾县人自创的特色菜肴非常的多,什么“豆腐卤炒蕨蕨”“琴鱼炖鸡蛋”“杀猪汤”“辣椒壁”“茂林糊”“茂林小炒”“辣椒炒干子”“小笋炒腌菜”等,应有尽有。小城的“泾川八大盘” “茂林十二碗”,可与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相媲美。一拨一拨的顾客、旅人,就是这样冲着泾县的“大餐”而来,被小城美食所引诱和“俘虏”,其中很大一部分即为外地来的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

山水,是泾县一绝。泾县的山不是特别的高,美不过黄山,但能生长出优质的茗茶——涌溪火青、汀溪兰香。泾县的水不是十分的纯,清不过九寨沟,却可孕育出文化的瑰宝——宣纸、宣笔。在泾县生活,最惬意的莫过于每天必喝的那一杯清幽的绿茶了。早上上班,撮一小把“火青”或“兰香”,然后把煮沸的开水倒入杯里,约摸半小时后:嗨,“两叶一心”的茶叶竟神奇地立于杯中。此时,你再揭开杯盖,一边闻着清香一边轻轻地嘬着茶水,那甜滋滋苦丝丝的味道立刻从舌尖沁入心底,甭提有多舒爽了!泾县的茶叶之所以这么好喝、有味,品质好是一方面,水质佳又是一方面。泾县的水从山涧涌出,由于保护良好,被污染的程度极低,基本保持原味。好茶配好水,锦上添花,当然汁浓味厚了。在外地出差,最不习惯的就是“饮茶”,因为漂白粉重,茶叶一泡就变了味。所以,大多时候,我只能以瓶装矿泉水替代。即便如此,也替代不了泾县的山泉。

在泾县,慕名而来的书画家忒多。为什么?因为产宣纸、宣笔啊!“文房四宝”,泾县居然占有两宝,尤其宣纸,全世界独一无二。所以,在泾县,“宣纸营销店”开得尤为“拥挤”,可以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因而,每天都要接待许多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

宣纸为什么只能在泾县生产,别的地方就不行呢?主要不是配方和工艺,而是水源的缘故。宣纸这“神品”,对水源的要求十分苛刻。为了能生产优质的“红星宣纸”,当年国家质监和环境监测部门的同志没少辛苦。最后勘定,只有乌溪深山沟里的那两条清泉(甘溪,甜溪),才能孕育出最佳的宣纸。为了纪念那两条可爱的山泉,“泾县宣纸厂”又可称为“乌溪宣纸厂”。

“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泾县写字画画,用什么样的纸,选什么样的笔,自然有优势。但奇怪的是,泾县虽然产宣纸、宣笔,爱好写字、画画的人却不多,而在书画创作上成绩显著、有所建树者则更寥寥。为此,城区的书画培训机构几乎招不到成年学员,这与邻县成年人学书画蔚然成风、培训班学员爆满的现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如果单凭这一点,你就断定:“小城人不爱书画文化,没有书画方面的修养,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小城的成年人虽然不愿参加书画培训班学习,却喜欢收藏书画家们的作品。只要听说来了一位外地的书画家,哪怕是“三流”的,他们都会趋之若鹜。所以,在泾县,不仅所有大小不等的饭店和宣纸营销店里挂满了书画家们的作品,而且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书画追随者”和“民间字画收藏家”。有一次,我在南京一朋友那玩,朋友说:“你们泾县搞字画的人多,喜欢收藏,记得有次我在泾县搞拍卖,一下就拍了五十多张,赚了几百万。”听完,我啊了一声:“有这事?”

唐晓亮

集团数字报刊 : 芜湖日报 | 大江晚报 | 金周刊
2021-08-04 2 2 芜湖日报 c215564.html 1 小城美食与宣纸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