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
2021年09月02日
第RB03版:关 注

他捐献了心脏、肝脏和肾脏,至少挽救五位器官衰竭者的生命——

老兵王启鹏最后的奉献

——6月13日,35岁的驻浙某部芜湖籍士兵王启鹏,因脑动脉瘤发作突然头晕呕吐,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6月23日,原本手术后情况逐渐稳定的王启鹏病情突然恶化,虽经医生全力抢救,却再没有醒来。

——8月10日,王启鹏的母亲千秀琴,等了一天又一天后,盼望的奇迹没有发生。在医生确定儿子已脑死亡、生命无法挽回时,她哭了整整两天,然后帮儿子做了一个决定,捐献器官。8月20日,家属在器官捐赠文件上郑重签字。

——8月24日,捐献手术进行。从监护室到手术室,是一条100米左右的过道,被称为“荣耀之路”。王启鹏的家人及医护人员守在两旁,陪他走完了这最后一段路。王启鹏6个月大的女儿,在妈妈的帮助下,用小手将代表新生的小雏菊,轻轻地放在“熟睡”的爸爸身上。

——5个多小时的手术后,王启鹏捐献了心脏、肝脏和肾脏,将至少挽救5位器官衰竭者的生命。

“当兵,是我们家传统,是王启鹏最大的愿望”

8月31日上午,南陵县许镇镇清城村,几日前才从杭州赶回来的母亲千秀琴、妻子查慧琴和二姐、二姐夫,以及同村的堂姐堂哥们齐聚在老宅中。

“当兵,是我们家的传统。”王启鹏的堂哥王启玉说,家族里,三叔叔三婶婶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王启鹏几个堂兄弟也都是军人,更有多位堂侄子先后入伍,“数一数从军的有7、8个人,可以说,我们家是代代有军人。去当兵,保家卫国,在我们家族、我们村,是最光荣的事。”

母亲千秀琴记得,王启鹏念书晚,18岁初中毕业后曾当过木匠、做过厨师,但成为一名军人始终是儿子最大的愿望。她说,2006年王启鹏第一次报名参军,由于鼻炎没有通过,为此他专门去做了鼻炎手术,第二年再次报名,终于如愿以偿。

王启鹏入伍时,家里人一起去送他,都记得当时的情形,送到了南陵县武装部后,又跟着送到了芜湖市的火车站。“我们知道他是要去厦门,那么远,都挺舍不得,觉得他是要去吃苦,倒是他说没事,放心,去了部队一定会好好干。”二姐夫何先果说。

22岁的王启鹏当上新兵的第二个月,曾有一次在电话中和母亲倾诉,“妈,当兵好苦啊。”千秀琴说,当时她一句话也没安慰儿子,只说“那没办法,苦你也要坚持,这是你自己选的。”后来的十多年里,儿子再也没有喊过一句苦。

“他是一个话很少的好孩子”

在家人眼里,王启鹏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话很少的老实孩子。”王启鹏的一位堂嫂如此评价,在她印象中,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王启鹏很争气,从没和父母怄过气,细心、能干。

在家人的眼里,虽然当兵常年在外,但王启鹏一直是个极孝顺的人。“除了作为新兵的头两年,后面这些年,我们一周最少会通一个电话。”参军14年里,虽然王启鹏每年只回来一两次,但千秀琴说,王启鹏一直牵挂着家人,发了工资就想起家里,隔三差五要问家人的情况,“他出事的那天中午才刚刚给我打过电话,问我在厂里打扫卫生累不累,让我千万别太辛苦。”

在家人的眼里,王启鹏虽不善言谈,但是个情感细腻的人。每次休假回家时,王启鹏都会给母亲置办一堆生活用品,小到洗发水、香皂,都准备得妥妥帖帖,堂嫂说王启鹏收拾起家来“比他母亲都强”。王启鹏的父亲前两年去世了,父亲在世时,王启鹏每次回家都会陪父亲去砍柴,至今老宅的堂厅里,还堆满了父子当时一起砍的柴火。这一点上,王启鹏的爱人查慧琴也说丈夫是“嘴硬心软”。“很多事他不爱说,但是心却很细。”2017年两人结婚后,因为查慧琴娘家种的地很多,王启鹏便把年假留到农忙时请,为的就是帮衬妻子娘家一把。“今年年初,我们女儿出生,他申请陪产假,在家待了60天。走的那天上午,他就一直抱着女儿。他不说舍不得,只说要好好抱抱,说这一别要好久……”当时,查慧琴曾和王启鹏约定下一次7月回家,两人还商量着等女儿8个月大的时候,由查慧琴带着去部队拍全家福。

在家人的眼里,王启鹏还是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王家老宅是一座古旧的砖瓦老屋,在王启鹏的父亲意外过世前,老两口还住在老宅里时,王启鹏每次回家都会进行一些修缮工作。千秀琴指着墙壁上还较新的电路排线,告诉记者这都是几年前儿子搞的,“房子电线老化了,有一次他回来后就动手把电线改造了。”儿子很能干,自立自强,这一直都让千秀琴很骄傲。她说,儿子会木工,会打家具,甚至姐姐家坏了的水龙头、小家电,他都能修好。

“这个老宅年久失修,几年前,村委会曾提出帮我们维修。但被王启鹏知道后,拒绝了。他跟我们说,不要麻烦政府,他过几年就回来了,到时候他要自己动手翻修。”千秀琴回忆道,谁知道,儿子的这个承诺竟失言了。所幸的是,采访中记者得知,许镇镇的党委政府和我市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慰问和落实完善优待抚恤之余,已对其家中老房子进行实地勘察,正在计划重建中。

“他是一个吃苦耐劳、热心肠的老班长”

采访中,记者还联系上了王启鹏所在的驻浙某部队,他们说,部队里的指导员、战友对王启鹏评价很一致——“一个吃苦耐劳、热心肠的老班长”。

“大家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他训练特别刻苦。”王启鹏的指导员何军峰向记者透露,王启鹏本是一名防化兵,2017年转为步兵,为了达到体能要求,他对训练的自我要求非常严苛,“他在一开始住院手术后,最牵挂的事情就是出院了要赶紧回部队,害怕训练落下很多。”

“他作为一个‘四期老班长’,什么架子也没有,对新兵很热心,经常在各个方面帮助我们。”何军峰说。王启鹏照顾新兵,这一点他的家人再清楚不过了。“从军14年,他只在家里过了一次年,就是今年,还是因为他女儿出生。”二姐夫何先果说,之前的13年都留在部队过年,为啥?“因为他主动把过年回家的机会,让给其他战友。”

无论是王启鹏家人,还是他的战友,采访中都谈及了王启鹏的一个特长——木工。

“做木工,他极其认真、用心。”何先果拿出手机,展示着王启鹏做出的各式橱柜,他说从军前王启鹏曾经短暂地跟师傅学过,但基本还是靠他自己“无师自通”,在网上找到柜子图,然后默默研究。“他曾和我聊过,过几年回南陵,也许可以试试做家具行业的营生。”妻子查慧琴说。

“做木工,他特别吃苦耐劳。”何军峰告诉记者,部队训练的业余时间,王启鹏发挥自己的木工特长,营房里很多新柜子,都是出自他的手。王启鹏甚至还带出了两个徒弟,3年多来,为单位节约了二十万元的经费。

“去帮助和挽救更多的人,这一直都是王启鹏的心愿”

王启鹏住院的最后73天里,他的母亲、妻子、大姐、二姐、二姐夫都在医院里陪着他。

“我们每天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去重症监护室探望他。他一直是昏迷的,我每天为他擦拭一遍身体。”千秀琴说,6月23日情况恶化后,医生说,能不能撑过去就看接下来的一个月。于是她们全家人,每天都在等,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医院,到王启鹏病房外的椅子上坐下,一等就是一天,“虽然探望只有一个小时,但只有坐在那里,我才能感觉安心。”

等了一个多月,直到7月末,奇迹并没有发生。全家人不愿意放弃,又继续等了半个月。“一直等到医生告诉我,已确定脑死亡,生命无法挽回。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他,只能靠呼吸机和营养液维持,我们真的心如刀割。”一次无意中的对话,千秀琴得知儿子的身体尤其是心脏都非常健壮,她萌生了器官捐献的想法。

做这个决定,千秀琴说她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那两天她一直在哭,吃不下饭,反复思考这件事。“我真的好舍不得我的儿啊……我的心都碎了!可是王启鹏是我亲生的,我了解我儿子,他把青春都献给了部队,他一直那么希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两天后,千秀琴忍着悲痛,给一个个亲戚打去电话,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大家。

王启鹏的二姐说,她们全家人都觉得,如果弟弟知道的话,也一定会同意这个决定的,“去帮助和挽救更多的人,这一直是王启鹏的心愿。”

捐献手术完成后,听说可以至少挽救5位器官衰竭者的生命,千秀琴说自己回去又哭了一场。生前报效祖国、为社会作贡献,逝后捐献器官、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回报社会,千秀琴说,她会永远以儿子王启鹏为荣。

(王启鹏生前照片由其家人提供)

□ 记者 卫晗慧 唐乐燕/文 梅韬/摄

集团数字报刊 : 芜湖日报 | 大江晚报 | 金周刊
2021-09-02 他捐献了心脏、肝脏和肾脏,至少挽救五位器官衰竭者的生命—— 2 2 芜湖日报 c219512.html 1 老兵王启鹏最后的奉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