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
2021年09月02日
第RB04版:国内·综合

(上接1版)原本再有40多天,邱军的挂职就要结束,儿子就可以天天见到爸爸了,没想到2021年1月8日,邱军再也没有醒过来。

稳扎稳打筑牢扶贫产业

从江淮大地到黄土高原,面对自然环境的不同、语言饮食的差异、工作角色的转变,邱军没有一丝一毫地退缩。

上任第一个月,邱军走访全县15个乡镇、75个行政村。200多个贫困户,一家一家地问,一户一户地记。听不懂老乡说话闹了许多笑话,他就像学英语一样逐字逐词学方言。路上学、饭桌上学、下乡途中学。后来,他不仅能用华池方言娴熟地交流,甚至有外地客人来时还当起了“翻译”,能够说上一两句正宗的俏皮话。

扶贫千条道,产业是“王道”。“没有好的产业,就不能彻底脱贫;没有好的产业,纵使一时脱了贫也会返贫。”邱军总是这样说。经过深入的走访调研,邱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建办奶牛养殖场,带领群众养牛致富!想法一说出,便引来一片质疑。邱军不争辩,只是埋头苦干。没有钱,邱军去争取产业扶持资金;没知识,他组织开展培训;没销路,他引进龙头企业与群众合办养殖场。

千斤重的担子,他一人挑了八百斤。邱军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筑牢扶贫产业发展基础,“牛产业”渐成气候,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动机”。2019年底,城壕镇养牛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2020年,群众变“股民”享受分红,带动6个村集体增收15万元以上。

近处是山,远处也是山。一道道黄土梁,看不到树,也没石头,邱军偶然发现了在沟渠壑缝里零星生长的沙棘。这是一种干旱地区常见的植物,经过加工能变成味美甘甜的沙棘饮料。“邱县长不知道来调研了多少次,他说沙棘苗就是我们山里人的金凤凰。”城壕镇庄科村党支部书记阎鑫说。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展沙棘产业生态扶贫项目的思路逐渐明晰。2019年,邱军积极联系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投入138万元,在城壕镇庄科村范台组流转土地55亩,新建配套棚灌设备钢架大棚62座、冷库1座及灌溉机井1口,实施沙棘扦插苗培育然后移栽到荒山,让荒山披上了“绿装”,成为山里人的“摇钱树”。

苦干实干助力脱贫摘帽

扶贫产业有了,产品出路在哪里?绿色天然的农特产品走出革命老区,走出大山,一直以来都是华池人的心愿。面对贫困群众农特产品销售难的困境,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觉担起了“推销员”,在各种展销会、推介会上带头“吆喝”,成为华池的“网红县长”。

“网不网红不重要,产品卖得好,直播没出岔子,没给老区人民丢脸我就知足了。”邱军曾说。在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上,他第一次亲自上阵带货直播,担心忘词又怕冷场,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推敲自己准备的材料。一场直播下来,斩获3700多单,销售收入47万元。两年来,在他的倾心助力下,扶贫产品销售额累计达到1000多万元。

邱军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因为来自农村,我倍加珍惜这样一次回馈土地和乡亲们的机会。”乡亲们把邱军当华池人,邱军也把大家当亲人。他还把大女儿从安徽老家带到华池县里的帮扶户家中,教育女儿和他们的孩子“当亲戚”“交朋友”。城壕镇的乡亲们只要听说邱县长来了,总是争相邀请他去“串亲戚”“唠家常”。

出身农家的邱军更重视乡村孩子的教育。他联系多家公益组织,为乡村学校装路灯、修操场、捐校服、添桌椅,改善贫困地区乡村办学条件;每年组织开展“金秋助学”活动,资助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组织品学兼优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赴西安开展研学活动;帮助华池县从中国扶贫基金会每年引进助学基金10余万元……

志不立,脱贫看似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针对一些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现象,他执笔创作了南梁说唱《扶贫赞》,坚定了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激发群众致富内生动力。

2019年底,华池县实现了整县脱贫,城壕镇也如期通过脱贫验收,实现脱贫摘帽。

“你从江南来,你从西北走。常思量,泪纵横……”当地流传的歌谣,道出乡亲们对邱军的思念。此时华池县的大山里,一簇簇挂满果子的沙棘树,在大西北的秋风里怒放生命,经历风霜后愈发红艳。

乡亲们说,沙棘是山里人的骄傲,极耐干旱贫瘠,环境越是艰难困苦,生长越是顽强热烈。在黄土梁上苦干实干的邱军,不也好似这漫山遍野的一棵吗?

(转自9月1日《安徽日报》)

集团数字报刊 : 芜湖日报 | 大江晚报 | 金周刊
2021-09-02 2 2 芜湖日报 c219519.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