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
2021年09月14日
第RB01版:要 闻

城乡融合发展 打造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黄汰村果蔬培育基地 记者 陈洁 摄

□记者 承孝安 娄阳

初秋时节,行走在芜湖广袤的乡间沃野,一个个加速崛起的规模化产业园,生机盎然的种养殖基地,整洁雅致的美丽村庄,共同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发展的优美画卷。

这些喜人景象,正是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体现。

“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乡愁”

走进湾沚区罗保社区龙尾张村,古朴的村落空气宜人、林木丰茂,青弋江在一旁静静流淌。沿着曲径通幽的小道步入村中,土房子、老石板、篱笆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场景,慢慢跃入眼帘。

“小时候印象记忆馆”“乡愁记忆馆”“男耕女织展示馆”复原过去农村生活的场景,一些反映农耕文化和乡村社会发展的老物件、老技艺、老照片,静静地叙说过往故事,带着大家穿越回了那渐行渐远的岁月。

龙尾张村距离湾沚主城区仅1公里,是一个依山伴水的自然村。2019年3月,该村人居环境整治正式启动,2020年又接着实施环境提升工程。改造过程中,保持村庄原汁原味,注重文化传承。

短短两年时间,自来水通了、厕所改了、路修好了,生活垃圾开始分类了……沉寂的村庄又焕发出了活力 。

“我们村现在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庄’,一到傍晚,这里可热闹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参观游玩,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达到8000多人。”看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进村,村民张国豹倍感自豪。

随着名气增大,龙尾张村走红也为当地村民带来经济效益。有些村民做起了农家乐、小卖部,或者把空房流转出去赚取租金。美丽的人居环境,可观的发展前景,“唤回”了外出务工的村民,张国豹告诉记者,“仅去年,就有100多人回村发展。”

像龙尾张村一样,利用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实现人居环境嬗变的村庄,在我市数不胜数。近几年,我市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快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整治过程中,坚持规划先行,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让美丽乡村与区域内的湖泊、河流、峰林、湿地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特、村景相连,让美丽乡村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名片。

如今,一批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农业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城乡边界正在逐渐模糊。去年,湾沚区获得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繁昌区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殷港艺创小镇、芜湖航空小镇先后入选全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

“力争‘十四五’期间,在全市建设‘一环四线’5条市级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50个以上美丽乡村精品村,推进40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服务功能向周边村庄延伸,新建300个省美丽乡村中心村和2000个省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建成10+N个市级美丽乡村旅游集聚区(乡镇),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市域全覆盖。”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美丽环境”变“美丽经济”

乡村面貌日新月异,不仅激发了内在活力,也连通了外部资源,更打开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空间。

乡村振兴,产业为本。为了更好地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我市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快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农村不仅成为居住的空间,更要成为集旅游、服务和创业的空间。

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让昔日农村农业最难聚集的资本、人才、平台,争相涌入,众多农业企业纷至沓来,落子芜湖。仅去年一年,通过招商和引进,全市共签约农业农村类招商引资项目95个,合同资金92.23亿元。

在无为市黄汰村果蔬培育基地,分盆精养模式种植的蓝莓长势良好。远远望去,600多亩高标准蓝莓园宛如给大地铺上了一张绿色的地毯。在蓝莓园旁,火龙果、车厘子、无花果、薰衣草、蝴蝶兰花卉等特色种植业基地次第花开。

4年间,黄汰村这个不起眼的贫困村,利用自身优势,围绕高端水果和花卉种植业为主体,着力打造“花果之乡”,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美丽整洁的乡村乡貌,再依托特色水果、花卉优势,黄汰村的乡村旅游也发展起来,每年5月开始,蓝莓、火龙果、车厘子等优质水果陆续上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尝鲜采摘。

“在这儿干活也不累,按时计费,一天能挣100元,算下来,每年至少能挣2万元。”村民赵平财一边修剪蓝莓枝叶,一边告诉记者从“吃低保”到吃“产业饭”,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类产业基地让村里实现了地租、工薪、分红和创业支持等多种收益,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也壮大了集体经济。 去年,村集体经济达到了6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00万元。

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保持活力,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芜湖的探索还在持续。黄汰村的蓬勃发展,也让更多成长之中的美丽乡村看到了方向与希望。

近年来,我市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要求,以农业特色产业为支点,全力撬动全域农业产业发展,科学谋划布局,利用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大力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助农增收。产城融合、以城带乡的产业发展模式正在我市陆续铺开。

去年,我市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和薄弱村,集体经济强村达到115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实现全市覆盖,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4473元,位居全省第二,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我市将围绕“美丽芜湖”建设,全面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统筹城乡融合、“三生”融合发展布局,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合作,高质量编制“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将乡村建设成为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集团数字报刊 : 芜湖日报 | 大江晚报 | 金周刊
2021-09-14 2 2 芜湖日报 c221194.html 1 城乡融合发展 打造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