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
2021年09月15日
第RB05版:留 春

东岛今昔

东岛,不是岛,是繁昌区峨山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峨山镇东南部,距繁昌城区十几里地。

四十年前的一个春天,因执行一项社会调查任务,我曾去过东岛村。骑自行车到了乡政府,乡公安员老李接待我。我问老李此去东岛有多远?“徒步骑车均要半个多小时”老李说。山道弯弯,爬坡下坎,骑车不如步行。我丢下自行车,与老李一前一后,边聊边行。那时到村里没有“村村通”水泥路,只有一条弯弯扭扭的山道。走在山道上,一路野藤牵衣,山花笑迎。爬上徐岭头,向四周一望,山峦起伏,绵延数十里,郁郁葱葱。如果光阴倒转百余年,这里定有虎狼出没。路旁的竹林中,不时传来鸟的欢唱。一对雌雄鸟,前呼后应,声音抑扬顿挫,煞是好听。老李长期在山里工作,自然识得鸟音。“你知道这公鸟母鸟在说什么?”我直摇头,说“不知道。”他打趣地对我说:“那公鸟在说:‘公——公背媳妇。’母鸟辟谣说:‘瞎——扯!’我笑得前仰后合,说老李是鸟语翻译专家。”

说笑间,已到东岛村。

东岛村四面环山,村民土坯垒的茅舍依山而立,一条穿村的小路曲曲弯弯,就像婴儿的脐带连着外部的世界。山上茂林修竹,山涧溪水潺潺,水库里碧波荡漾。竹林里万枝新笋如根根利剑,直指云天。麦菜葳蕤,山花烂漫,炊烟袅袅,鸡鸣狗吠。乡风淳朴,村人真诚好客。听村里的老人说,解放前,许多人一生没走出这山,他们生于斯,死于斯,连繁昌县城什么样也不知道。此情此景,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并无二样。

四十年后的初夏,当我和文友坐着大巴车再次踏上东岛村的土地时,眼前忽然一亮。留在脑海中的原生态的东岛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村口有新建的停车场,停车场上整齐地停着十几辆轿车。再走几步就是一座印有京剧脸谱的乡村大舞台,这是村民们娱乐健身的活动场所。有十来个村妇在音乐声中,欢快地跳着广场舞。新修缮的“天宫第”古门楼,高数丈,气势恢宏,十分夺人眼球,无疑是繁昌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东岛境内古迹众多,除相传至今的文昌阁、石板古道、李氏宗祠、一里三拱桥外,还有笼罩着神秘色彩和美好传说的倒杉木、七星井、茅茹桥。几十年前垒着土坯的茅房已成记忆,新建的民居二层小洋楼,递进式依山而筑,中间是宽敞洁净的水泥路。村里通了自来水,开有超市,购普通生活用品无需进城。举目东南,沪渝高速公路从村旁横贯而过,路上奔驰的车流,让人目不暇接。

东岛村文化底蕴厚重。居民多李姓。李氏宗族世代秉承“承祖业克勤克俭,示子孙唯耕唯读”的传家古训,自唐至清,该村有多人考中进士,并在朝中做官。

民居后面的山边,是一片幽静的竹林。竹叶青翠欲滴,竹竿细细密密,清风掠过,沙沙作响;驻足林中,凉气袭人。竹林中有嵇康、阮籍等七人的雕塑造型。我未曾研考过七贤们聚集的竹林与此地有何瓜葛,但可想象出七贤们当年在清凉的竹荫下吟诗、抚琴、纵酒、放歌的场景,是何等的自在惬意。

东岛村不算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部分村民走出山村,在城里或外省开店经商、务工;留守的村民主要靠山林管理、竹木制品精加工创收。村民收入逐年稳步提高,2020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00余元,比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73元,高出2000余元。

在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东岛村注重保留山水自然风光,又着力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建设与生态、建设与文化相结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十里东岛,绿意盈眸;万亩竹海,竹韵悠扬。新辟的贡菊庄园、玫瑰园、数亩荷田又为该村的自然生态锦上添花。走在荷田边,见蜻蜓点水,看蝴蝶翻飞,微风轻拂,清香四溢。如果说四十年前的东岛村还是个未经打扮的山里妹子,那么,现在的东岛村就是一位集古朴与现代于一身的靓丽姑娘。春夏秋冬,无论何时来东岛村,东岛都是一首低吟浅唱的抒情诗,一幅或浓或淡的水墨画。

张宏树

集团数字报刊 : 芜湖日报 | 大江晚报 | 金周刊
2021-09-15 2 2 芜湖日报 c221350.html 1 东岛今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