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
2021年12月27日
第RB08版:副 刊

冬日的温暖

每逢冬天,常常牵挂我心的是那白白胖胖的豆腐脑儿。我的家乡在苏北,小镇上亘古以来有一条由东向西的街,凛冽的冬天里街上时常有卖豆腐脑的。说起来简单,在一个银色铝制锅内白煮豆腐脑儿,掀开锅盖,热气腾腾。水泡在不停地翻转、滚动着,很能使人联想起菜市场水产摊上那些鱼儿,这似乎有好些鱼儿的眼睛在不停地一眨一眨。一块如同起伏的小丘似的豆腐脑儿就养在里面,买一碗豆腐脑儿并不贵,来往行人只需花上五毛钱,便可尝一碗,暧暧身子。小时候我常和父亲坐在街上的长桌旁,吃着那滚烫的豆腐脑儿。碗里的佐料有酱油、味精、麻油、辣椒、大蒜花,有时还加上一些霞红色的小虾。我们从氤氲的热气里把豆腐脑儿一勺一勺送到嘴里,嫩儿滑,软而细,真是让人吃得美美香甜。

记得有一次在隆冬腊月,天下着鹅毛大雪,我把买来的豆腐脑盛在锅里炖在炉子上。锅和炉子都熏得黑乎乎的,全家都喜欢吃这种白嫩的豆腐脑儿。父亲说,爷爷当年开豆腐店养家糊口。一家八口人,爷爷勇挑重担。开豆腐店的确很苦,天天都起得很早,每到夜间12点,当浴室工人放汤时,做豆腐的为了赶早市就开始干活了,做豆腐的活计很多,如挑水、泡豆、踩壳、磨浆、滤浆、洗锅、生火、烧锅、洗卜页布、点浆、搞好卫生……俗话说:“世上三样苦,行船、打铁、磨豆腐。”父亲说,苦尽甘来,今天的生活总算安定,不愁吃穿,要是爷爷在世,定是羡慕哩。

当我走上工作岗位后,记得又是一次和父亲一起吃豆腐脑儿时,他告诉我,溱潼镇冬天的特产是风味小吃蒲包干,它的历史悠久,究竟从什么时候就有,已经无从查考了。但据清朝嘉庆年间《东台县志》云:“蒲包,最小的用于包制豆腐干。”“此外,溱潼、沙子头、时堰等地的农民,有的从兴化购莞草加工做豆腐干、茶干的小蒲包。分为大元、二元、三元三个品种。”蒲包干是把豆腐脑盛入小蒲包中压榨加工形成的。先用铜勺把豆腐脑儿灌入一个个蒲包内,进行压榨。待水分出尽,再一个一个蒲包用手进行捏转,直至蒲包内豆腐脑汁圆如球状,仿佛在做一件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再经过压榨后,最后成形。大元最大,三元最小,呈扁圆形。在寒风刺骨的严冬,把蒲包干置在竹筛上,放在屋外洒上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再把冻得像硬木头似的干子放入锅里去煮,直到煮得滚烫,然后用手捏住,挤尽其中的水分,用小碟子盛少许酱油,放些辣椒、蒜花、麻油,再把蓬松有孔的干子蘸些虾油,保证让人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我一边吃一边听父亲讲祖辈创业的艰辛和小镇古朴淳真的风情,忽然感到语重心长,弥足珍贵。岁月匆匆,春意又浓。天气无论怎么冷,风里来,雪里去,想到这些,在冬天里写下这些文字,我心里总是温暖如春。

丁桂兴

集团数字报刊 : 芜湖日报 | 大江晚报 | 金周刊
2021-12-27 2 2 芜湖日报 c235246.html 1 冬日的温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