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
2022年05月12日
第RB03版:综 合

减轻地震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

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由来

地震是群灾之首,地球上每年要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其中真正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大概十几次,据统计,21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已达百万人以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起,将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

防震减灾那些事

近年,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不断夯实地震监测基础,加强抗震设防监管,强化应急响应准备,提升科普宣教实效,摸清地震灾害风险,以高水平的防震减灾服务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省政府防震减灾目标考核中我市连续四年荣获第一名。

1.聚焦主责主业,夯实地震监测预报基础

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测震、形变、电磁、流体四大学科的地震监测手段配备。拥有2个测震台、4个前兆台、3个强震台和1个流动台的市县地震监测体系,具有各类观测手段18套。我市虚拟台网进一步完善,可实时获取安徽、江苏2省22个市(县)台站的观测数据。

我市建成全省首个市级地震监测智能化平台。该平台可以有效管理全市地震台站,观测数据实时传输到芜湖市虚拟台网,实现市、县地震台站数据共享,地震观测仪器运行状态与观测站点综合情况以可视化“一张图”的形式详细展示,进一步提升我市地震监测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芜湖区域3个基本站(无为、南陵、湾沚)已建设完成,设备仪器、网络安装配置到位,我市将根据省地震局统一安排投入试运行。该项目正式运行后,在震后10秒内可通过电视、预警终端、移动APP等多个渠道为社会大众、重大工程以及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快速提供地震速报、预警和紧急信息服务。

2.摸清风险底数,筑牢地震灾害风险屏障

断层错动是引发地震的主要元凶,为进一步摸清我市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我市积极推进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此项工作涵盖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房屋建筑抽样详查与地震构造图、危险性图、灾害风险区划图编制等多项内容。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是查明我市主城区地下是否存在活动断层及空间分布的重要手段,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最新构造变动过程中活动断层空间分布及其地震复发行为,排查可能存在的最大地震灾害风险。目前,项目已初步厘清了我市目标区构造格架及断裂分布情况,获得了断裂及其活动的详细特征。项目建成对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土地综合利用、重大工程选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实战演练,提升地震应急响应能力

我市定期组织地震灾害应急联勤保障演练、地震现场工作队演练,模拟震时电力通讯中断、房屋倒塌、人员埋压等突发情况,现场开展流动台搭建、震情数据观测、无人机操控、灾情调查与预评估、信息上报等科目演练,强化我市地震现场工作队的实战化水平,提升“全灾种、大应急”新格局下防震减灾工作业务能力。2021年,我市市县(区)两级地震管理部门共组织、参与各类型地震应急演练50余次。

4.创建科普矩阵,广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

我市建成8个国家级、38个省级、一批市县级防震减灾示范点和4支高校志愿者队伍,依托“微博微信门户网站”、防震减灾“云讲堂”等共同组建的科普矩阵已成规模。市县(区)两级地震管理部门持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七进”活动,联合社会力量创作多部防震减灾科普动漫视频等公共服务产品,在芜湖电视台多个频道播放,《芜湖日报》、《大江晚报》等媒体转发报道,尤其是防震减灾“云讲堂”、线上有奖答题等科普模式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地震预警知多少

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6.4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造成大理、保山、楚雄等地强烈震感,昆明和攀枝花等地也有明显震感。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已开通地震预警功能的手机、电视,提前发出了预警信息。

此次地震中,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云南先行先试区地震预警系统运行正常,中国地震预警网提前74-83秒向昆明、提前3-4秒向大理市发出了预警。

但“地震预警”并非“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也称作震时预警。

从二者概念可以看出,地震预警时,地震已经发生,仪器监测到地震波,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发出警报。因此,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也基于此。

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3秒,人员伤亡率减少14%;10秒,伤亡率减少39%;20秒,伤亡率减少63%;60秒,伤亡率减少95%。从这个数据来看,增加预警时间是非常有意义的。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探测到地震发生最初时发射出来的纵波(即P波),而横波(即S波)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则会延后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P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于是预警系统抢先在S波到达地面前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并且,由于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得更快,预警也可能赶在P波之前到达。

地震预警系统其实就是在和地震波赛跑,多跑赢一秒,就能多获得一秒的应对时间,用分秒必争来形容最为恰当不过。

我国2018年正式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拟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及西藏拉萨等重点区形成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能力。按照“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四川、云南、河北等作为工程建设的“先行先试”省份,目前已打通了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信息发布、信息接收的地震预警系统全链条,四川等部分地区已开始试验性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当前,位于北京的国家数据处理中心和全国各省级处理中心建设正在有序进行,统筹利用广电媒体、手机服务、应急广播和专用终端等手段和渠道的紧急地震信息网络正在全面覆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信息发布机制正在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制度正在逐步健全,“跑赢地震波,剧烈震动来临前打声招呼”的秒级地震预警服务目标正在实现,分钟级的地震烈度、地震基本参数、地震动参数、震源参数、地震灾害评估等防震减灾应急服务产品正在往更精细发展。

可以预期,丰富的紧急地震信息服务产品将在减轻地震灾害、保障地震安全、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集团数字报刊 : 芜湖日报 | 大江晚报 | 金周刊
2022-05-12 2 2 芜湖日报 c251386.html 1 减轻地震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