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
2023年09月01日
第A03版:乡村振兴

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道路通达率、灌溉保证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均超95%,水稻亩产600公斤,亩节本增效150元——

福渡 低效“巴掌地”变身高效“增收田”

一走进无为市福渡镇公路村,只见蓝天白云下田连阡陌满眼青绿,平坦宽阔的田间道路、直达田间的灌溉沟渠、成片的绿色稻田,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

连片“良田”生“钱景”

无人机“飞手”陶雨一大早就来到了田边,做着起飞前的准备工作。“一架无人机,一天能完成500亩的喷洒任务。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随着准备工作结束,陶雨操控着无人机开始作业,无人机灵巧地在宽阔的田间来回奔波,旋转的机翼产生的气流掀起一波波绿色的稻浪。

“现在用机械插秧多快啊,几十亩水稻一会就插好了,想想我们以前起早贪黑要干好多天才能将这一片水稻插完。”“田埂边这条宽阔的道路,以前是只能容下一人走的小土埂,这变化太大了!”谈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在村头看无人机喷洒农药的几位村民你一句我一句地谈论着。

2020年底公路村积极推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由村集体流转土地实施“小田并大田”,使田地连片化,并对土地进行平整、清运田间积土、条田间距重新规划、高标输配电施工等等,逐渐实现了渠、沟、电、路全配套,解决了土地“碎片化”的问题。“通过‘小田并大田’,把小块分散的田地重新规划平整分成大田,大田按照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标准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公路村党总支书记陈飞说。

“以前村民的田,大小不一零散分布,甚至有村民的田分散在四五个地方。零散田、巴掌地,机械设备无法投入使用,耕作效率低。”陈飞介绍说,村民以田入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由村集体统一对外发包。经过“小田并大田”改造,不仅仅田地连片,还因去除多余田埂和田地边角等,公路村耕地还增加了十几亩。“这些增加的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按村民入股比例分给村民。”陈飞说。

一系列举措让公路村粮食生产朝着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今年公路村共对外发包了1800亩田,其中537亩发包给无为市陵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余的包给了村里的种植大户。村民每亩可收入发包费600元,村集体每亩可收入管理费50元。不仅提高了村民收入,还可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公路村村民倪修竹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受益者,今年他家的8亩田由村集体发包出去。“每亩田不仅有600元收入,我还在村里的大米加工厂上班,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比单纯种几亩田划来多了。”

杨少波是无为市陵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公司目前承包田地11000多亩,大多为高标准农田。该公司充分利用高标准农田进行稻虾轮作,每年的3—6月养小龙虾,6月中旬开始种植水稻。同时还利用稻田环沟套养罗氏沼虾。目前公司年产值7000余万元,利润2000余万元。“以前1000亩田养小龙虾,需要15人进行投料。现在在大田里用无人机投料,只需要2人。此外,机械化插秧和收割等,也能节约很多成本。”杨少波表示,高标准农田每亩能增加收入500元。

“良田”撬动新发展

公路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只是福渡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福渡镇2020年、2021年组织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并积极开展“小田并大田”试点,采取“集中力量、重点投入、综合开发、连片治理”的方式,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

“‘小田并大田’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破解了农户承包地‘碎片化’的难题。同时,还有利于农机作业和规模经营,促进农田增收。”长期从事土地流转等工作的福渡镇党委委员徐致富,一说起“小田并大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便娓娓道来。截至目前,全镇共建成高标准农田2.8万亩。在黄金坝、石碑、周闸、公路、河坝5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村开展“小田并大田”试点。将小块田变为大块田,实现了土地集中流转、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配套设施得到改善,项目区道路通达率达95%以上,灌溉保证率达到98%以上。土地实现了集约高效利用,特别是“小田并大田”,更利于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项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8%以上,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提升10%以上,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增产显著,水稻平均亩产约600公斤,较项目实施前550公斤亩增产约50公斤,亩节本增效150元左右,提升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农民收入。

“今年年底前,我们还将在沙湾村和张庙村完成7000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徐致富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 李扬 文/摄

集团数字报刊 : 芜湖日报 | 大江晚报 | 金周刊
2023-09-01 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道路通达率、灌溉保证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均超95%,水稻亩产600公斤,亩节本增效150元—— 2 2 芜湖日报 c313407.html 1 福渡 低效“巴掌地”变身高效“增收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