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
2024年07月03日
第A05版:留春

探访龙潭古寨

张玲

皖西南地区多山、多水、多古民居。

那些农耕文明的遗存,别有一番厚重的底蕴,像是饱含着沧桑的智者,记录着千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和变迁。一如深藏在地窖的陈酿,经过时光的浸润,变得越来越醇,越来越回味无穷。太湖县就有两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其中一座就是龙潭古寨民居。

龙潭古寨坐落在太湖县花亭湖畔汤泉乡境内,东连天柱一隅,北依岳西山水,有说在天柱山之巅能看到古寨。据史料记载,元天历二年(1329),江西大水成灾,一位名叫胡诲琏的人,由江西瓦屑坝出发,携妻带子,见此地山环水抱、溪流灵动,是个风水宝地,遂定居此地。此后胡氏一族就在河两岸繁衍生息。

我与龙潭古寨有过两面之缘。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误以为是潜山境内龙潭乡的一个古寨,得知自己的浅薄后,决定与朋友前去探个究竟。待我驾车从潜山水吼镇出发,用了半天的光景,翻山越岭到古寨时,这其中,翻了数十个岭,转了无数个弯。舟车劳顿之余,沿途的景色也让我嗟叹不已。草木青,芦花白,蓝天蓝,与云朵比肩,与飞鸟同行,喜悦之情与风景一样灿烂,那感觉不可言喻。在山之巅俯瞰,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开阔,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有想向远山大声呼唤的冲动,欲将心中积蓄的晦暗在呼喊中消散。

虽有美景在即,说实话,我是有过后悔的。爬那么高的山,走那么远的路,仅仅是为了看一眼那个小小的古寨,是否值得?懊恼归懊恼,看寨的步子依然继续。

我是跋山涉水来看你的,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一棵数米高的芭蕉树吸引了我,依山而立,笔直高大,蕉叶如扇盖遮天蔽日,留一捧阴凉给过客,素朴清雅之风随显。记得造访苏州园林时,每个宅院角落里、天井内、或是庭廊边都种有芭蕉树,觉得那青绿的芭蕉树就是古民宅的注脚,有了它的衬托,老屋就多了雅致之韵味。

蹚过一树的阴凉,再过五福桥。这龙潭河上的五福桥饱含古韵,是清代乾隆年间,胡氏后裔尚多公带领五个儿子兴建的,取名五福桥。确实如此,200年前建的桥,桥也为寨子里的村民服务了200多年,承载着寨人的寒来暑往,也见证了龙潭寨百年沧桑变化,可谓造福多多。

龙潭寨的龙潭,就在胡百万故居旁。潭深8米,30余米落差的瀑布飞入潭内,水清如镜,潭右石壁的白蜡石纹,形如飞龙,因此取名“龙潭”。我们围着那一汪潭水转了一圈又一圈。见飞瀑跌入潭中,成珠、成纹、成烟,随之向四周分散。分散开来的潭水沉静,水清如镜,可临水梳妆。浅滩里的石头、游弋的小鱼自是一览无余。掬一捧潭水啜了两口,唇齿清凉;又用那潭水洗了洗眼睛,满心期待自己生慧眼、生慧根,借此完成自己想做而未完成的事情,余生不留遗憾。当然,这只是期望与臆想。

枕山、环水、面屏,还有飞瀑高悬,松柏苍翠,竹簧幽径,山光水霁,这景这绝佳的地理位置,怎不叫人喜欢?有如此的秀山秀水做依靠,胡氏一族兴土木、架高梁、建宗祠。宗祠整栋建筑总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至今依然看到房柱坚实挺立,屋内雕龙画栋,结构精巧,装饰豪华。人们都说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皆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后人纷纷说龙潭寨的好风水成就了胡百万的巨富,传说虽然不可全信,但一个家族的兴旺,一定是离不开耕读、善良、和谐等良好家风及传承,龙潭寨里,至今依然能感受到这份深厚的人文积淀和谦和家风。

岁月增长,我越发地喜欢古民居,在老屋的每个角落里都可以寻到过去的气息,总觉着那些流逝的光阴依然真实地存在于老屋,我也相信有一种无形的东西串联着过去、现在与将来,在此间我们定能获取些什么。

人生不易,偶尔与山水相近,听听古往今来的故事,虽不能以古明志,却能消磨一段不可丢弃的时光。如同那日在龙潭古寨遇到的民间音乐传唱者一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润色这一方山水,也给我们这些过客留一个回念。

得山水清音,如此甚好。

集团数字报刊 : 芜湖日报 | 大江晚报 | 金周刊
2024-07-03 2 2 芜湖日报 c354172.html 1 探访龙潭古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