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
2021年12月24日
第RB05版:走 读

行行不惑 学道有闻

——读《红楼梦学刊》创刊40周年纪念文集《不惑之获》

百年红学,成果丰赡,一代代学人上下求索,为红学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度和活力感。《红楼梦学刊》创刊40周年纪念文集《不惑之获》,将40年红学精粹奉献给广大读者。

文集计三卷,除凡例和后记外,分为五个部分:作者家世、版本成书、思想艺术、人物评论、红学史论。编者将《红楼梦学刊》从1979年创刊到2019年这40年间的所有文章进行纵横对比,从中遴选出102篇文章编成文集。厚重的历史底蕴、深邃的哲学思想、独特的艺术气息充盈其间,让读者体会到红学的巨大魅力,感悟《红楼梦》艺术生命的常盛常新。

红海拾贝有匠心

单篇文章进入文集之后,在结构上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显示了编者匠心。

一是学术脉络过程化。文集虽由单篇论文编纂而成,但用以阐释每个板块内容的论文若合符契,聚合之后恰能体现学术的过程化特征。以“作者家世”这一板块为例,首篇《曹雪芹的著作权不容轻易否定》详细反驳了戴不凡从方言视角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这一观点,紧接着《曹雪芹〈红楼梦〉作者地位的确立》一文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论证曹雪芹著作权的确立。其他文章则从多角度考察曹雪芹的身世背景,包括与曹雪芹生平相关的文物研究、生卒年考察、生父问题等,层层深入,字里行间透露出考证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从而将“作者家世”这一问题诠释得精深透彻。

二是框架结构体系化。“作者家世”力图还原历史,从不同的角度细化和完善曹雪芹的相关信息,体现了“知人论世”传统做派。“版本成书”详尽梳理《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及其流变过程,反映出红学研究的文献学意识。“思想艺术”对《红楼梦》的主题、美学、叙事等予以探讨,有助于读者从更深层次来领悟《红楼梦》的艺术美。“人物评论”对《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进行评析,引导读者对《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作出全面透彻而富有深度的解读。“红学史论”围绕红学的历史、影响、未来以及红学史上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或重要现象展开论述,立意深远。这五部分的内在衔接,将红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尽情囊括,体现出文集结构的缜密性和科学性。

三是学术对话经典化。文集是当代红学家学术对话的实录,呈现出学术氛围的活跃性。蔡义江《〈史记〉抄袭〈汉书〉之类的奇谈》一文从版本、文字、脂评三个角度逐一反驳欧阳健脂本作伪说,仅从文题便能感受到浓郁的学术批评意味,行文更是义正词严,呈现出学术的严谨与活跃,充满着学术思辨的力量。

不惑之获学闻道

文集能明红学之是非,辨学术之正误,是为“不惑”之举。于学刊而言,集创刊40周年精粹而成,任凭时序变迁,我自行行向前,是以斩获甚多。于读者而言,学道而有所闻,是亦“不惑”。

文集聚合了解读《红楼梦》的经典论文。思想艺术和人物评论这两编,立足于文本解读视角,与《红楼梦》文本最为贴切。薛瑞生《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文,认为小说情节艺术具有曲而不乖、繁而有章、淡而味深的特色。王蒙《贾宝玉论》、吕启祥《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俞晓红《任是无情也动人》三篇文章,分别对宝、黛、钗三个形象予以详细解读,学术性与趣味性兼备,为形象解读提供了方法论的范本。其他对人物的剖析、对叙事手法的美学阐释等,都充分阐释了《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文集是后学研究《红楼梦》的最佳范本,文集展示的研究方法、研究视野、逻辑思维对红学研究有关键的意义。就方法而言,有文学、文体的比较研究,如徐扶明《古典戏曲对〈红楼梦〉情节处理的影响》一文,探讨中国古代戏曲对《红楼梦》产生的影响,包括人物出场、场面处理、动作性、潜台词等;有运用叙事学切入文本的方法,如李庆信《从说书人叙事到叙述人叙事的转化》,认为《红楼梦》是一种双层叙述结构,包含三种叙述角度,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方式。就视野而言,文集重视文献、文本、文化三者的交融。冯其庸《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从明清之际评书的形式与脂评的关系、“凡例”的内在矛盾以及形成的时代等层面考辨,得出“这个本子除去开头的‘凡例’和版口的‘脂砚斋’三个字以及甲戌以后的脂评外,其余部分都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抄阅再评本的文字”的结论,全文层次鲜明,论述缜密。

此外,文集从结构编排到外观呈现,均精心设计。它的装帧别出心裁,整体风格典雅素净,简洁大方。就此而言,文集不仅胜在内容,也胜在形式。

《不惑之获》

《红楼梦学刊》编辑部 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年6出版

□ 李娜

集团数字报刊 : 芜湖日报 | 大江晚报 | 金周刊
2021-12-24 ——读《红楼梦学刊》创刊40周年纪念文集《不惑之获》 2 2 芜湖日报 c234657.html 1 行行不惑 学道有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