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
2023年03月03日
第A03版:理论

“四处着力”谋振兴 有效推进乡村治理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最艰巨最复杂的任务。随着基层社会构成的变化和农民生产生活新的需求,党中央作出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打开了乡村广阔的治理空间。能不能有效治理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要“四处着力”,确保实现美丽乡村再升级、社会治理更有效。

一、巩固和提升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流传在基层的这句话,不仅语言朴实,而且寓意深刻,传递出十分重要的信号,那就是基层群众对党的高度信任、对优秀基层党组织的热切期盼。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保障。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领头雁”,基层党组织硬不硬、班子强不强、书记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乡村治理的成效。但凡有一个“严紧硬”的坚强的党组织,乡村治理就一定搞得有声有色,乡村振兴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而“宽松软”的党组织带领下的乡村势必和“脏乱差”“落后”等字眼紧紧连在一起。乡村的振兴,有效的治理,必须实现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必须坚决破除那些对党的领导重要作用认识不清、对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重视不足等顽瘴痼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乡风建树、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才能不断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现代化。

二、引导和激发村民的主体作用

谋乡村治理,关键要靠人。人从哪里来?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力军,切实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是进行乡村有效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一要把农民群众的创造性放在首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和借助群众的智慧来推动工作进程,激发蕴藏在群众中无限创造活力,坚持不懈探索农村现代化的改革和创新路径。正如当年村民创造性开展的“大包干”,小岗人在实践中探索出最接地气、最能推广、最有效应的治理模式,直接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自主意愿,让基层群众都“动”起来,让乡村剩余劳动力都“活”起来,让“田秀才”“土专家”都“忙”起来,乡村治理才能扎实有效、才能行之久远。二要持续提升农民群众的治理本领。乡村发展离不开人,更需要“能手”“专家”来抓治理,提升农民的能力自然就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因素。积极探索以教育培养、典型带动、“干中学学中悟”等各种方式来实现农民作为基层社会治理主力军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三要重点培养农民的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农民认识到乡村发展的根本仍在于其自身的发展,为农民群众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等提供必要的条件,培养农民成为乡村振兴建设主体的责任意识,增强其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和管理的能力水平。让群众越来越认识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最美家园。

三、构建和融合自治、法治、德治的协同作用

在乡村治理中,自治的成本相对较低、效率相对较高;法治的公信力最强、底气最足。但是德治却是可以化解法治、自治中存在的难题,如法律手段太强硬、教育说服太软弱、自我管理有疏漏、行政执行难到位等。只有“三治”结合起来,相互补台,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实现乡村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一是自治为基。把村规民约立起来,让公序良俗活起来,传承优秀家风乡风,营造和谐文明民风。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有序运作村民自治机构,尊重村民话语权,调动群众参与自治的热情,激发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探索以自然村和村民小组为单位的自治之路,缩小自治半径,使自治体内的成员形成利益共识,相互监督。二是德治为先。德治以伦理道德规范为准绳,是一种“软治理”。德治依靠社会舆论和自觉修养,它能引导社会风气、凝聚社会人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基层治理力量。一般来说,法治也好,自治也罢,都可以通过德治来体现和引导。德治作为净化农村社会风气的治本之策,突出的是观念引导和行为约束。可以通过开展“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来激发农村文化活力,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以舆论导向促进自我教育。三是法治为本。法治是由上而下的“硬规则”。在熟人社会、地缘亲情为主的乡村,法律的强制约束是最有说服力和公信力的。因此,依法治村是底线,也是“硬杠杠”。必须把乡村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不断强化法治理念,让村民敬畏法律、信仰法律、尊重法律,引导村民养成依法办事,促进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

四、重点突出解难事、解民忧的攻坚作用

实施乡村治理仍存在矛盾倒逼治理问题。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乡村要实现有效治理,必然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聚焦农村农业发展中的难事、实事,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人居环境改善、群众切身利益保护等。要注重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目标明确,靶向精准,以点带面取得突破。群众的利益诉求一般是具体化、多元化、对象化的,因此乡村治理要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为着力点,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探索提升乡村有效治理的实效性的可行之路,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单位:中共繁昌区委党校)

古朝霞

集团数字报刊 : 芜湖日报 | 大江晚报 | 金周刊
2023-03-03 2 2 芜湖日报 c288751.html 1 “四处着力”谋振兴 有效推进乡村治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