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同江:千年鱼皮衣的现代时尚

来到位于黑龙江省同江市的赫哲族博物馆,游客被这里林立的标本和模型带回千年前古代赫哲族的生活场景:汉子们身穿灰白色的鱼皮外衣,乘上轻快的桦皮船泛舟松花江,在歌声中撒下渔网。

很难想象,这些赫哲先民身上轻便坚韧、巧夺天工的鱼皮服饰能够穿越千年来到现代,成为今日时尚,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赫哲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赫哲族是中国北方传统的渔猎民族、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被称为“追逐太阳的民族”。坐落于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处、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边境小城同江是赫哲族的发祥地和聚集地之一,这里古称“拉哈苏苏”,在赫哲语中的意思为“老屋”“故乡”。

赫哲族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赫哲族的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依靠大自然的丰富资源,用独特的渔猎技巧维持生计。江河的馈赠让赫哲族得以繁衍生息,他们也在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与智慧,形成了许多独一无二的传统民族工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鱼皮制作工艺。

今年72岁的尤文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据她介绍,鱼皮曾是赫哲族用来制作衣物的重要原料,经过熟制等工序后,鱼皮会变得柔软而有韧性,穿在身上也不会觉得扎。在记忆中,她的母亲曾给她的父亲制作过一条鱼皮裤子,鱼皮做的裤子抗磨,父亲上山打猎时,就时常穿着这条裤子。

尤文凤说,不同的鱼皮有不同的用途,鱼皮衣常用马哈鱼的皮做面料,这种鱼的鱼皮纹理细致美观;鱼皮裤用怀头鱼、哲罗鱼或狗鱼的皮制作,春秋打渔时这种材质不透水,冬天打猎时不透风又耐磨;鱼皮手套用狗鱼皮制作,结实又柔软;缝制鱼皮衣物的线用薄软的胖头鱼皮制作,精心加工后的鱼皮线可如棉线那么细软。

尤文凤说,以前的赫哲族因为生存的需要掌握了鱼皮制作衣物的技艺,对鱼皮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几千年过去,现在的赫哲族已不再需要穿鱼皮衣御寒防水,但是鱼皮制作技艺却在悉心保护下得到传承,将民族文化融入当地文旅产业的新创意。

走进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鱼皮画、鱼骨画、桦树皮画等赫哲族非遗文化作品挂满了展厅的墙壁。赫哲族的工作人员正现场用鱼皮制作挂件工艺品,不同于在赫哲族博物馆里展示的灰白色鱼皮衣,这些精美的挂件五颜六色、各式各样,有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十二生肖卡通图案,也有同三公路起点塔、华夏东极雕塑等本地文旅地标形象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赫哲族人的鱼皮制作技艺不再是单纯服务于打渔捕猎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成为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新一代的赫哲族人继承发展,并赋予新的载体。

在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二楼,布置了专门体验鱼皮制作技艺的开放式工坊,不少游人前来体验,跟着同江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工艺,亲手将鱼皮裁剪缝制成自己喜爱的形象。通过这种形式,更多的人了解到独特的鱼皮制作技艺和古老的赫哲族,非遗文化也焕发出新的现代活力。

在展示馆二楼活态展示区,赫哲族演员头戴鹿角帽,身穿民族服装,跳起热烈的“温吉尼”舞蹈,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带来一场神秘又震撼的视听盛宴。表演结束后,游客还可以走上舞台,和演员们学习萨满舞的舞蹈动作,体验赫哲族古老的文化。

正值暑假,双鸭山市第三十六中学初二学生赵晨冰和同学老师们一起来到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参加研学活动,她说,在这里了解到了赫哲族的历史,更看到了叫人惊叹的鱼皮艺术。鱼皮衣精美,鱼皮制作方式独特,我们应该传承下去。

文博旅游、非遗工坊、歌舞表演、文化研学……如今,多种多样的活动和文化载体正伴随文旅热潮将赫哲族非遗文化之美带给更多游客。

新华社记者 刘奕彤 杨轩 丁赫 吴悠

2024-07-29 1 1 芜湖日报 content_7892.html 1 黑龙江同江:千年鱼皮衣的现代时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