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
2022年10月31日
第RB08版:副 刊

陈寅恪的芜湖繁昌学生姚薇元

陈寅恪(1890-1969)是著名的史学家,为中国史学界百年一见的大师。年轻时由国外归来即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执教,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列为四大导师。国学研究院停办后又被清华大学合聘为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教授。一生培养了很多学生,这些人中就有他的及门弟子姚薇元。姚薇元是安徽芜湖繁昌人。

从清华大学到武汉大学

2010年10月,黄山书社出版发行的《繁昌县志·人物》中收有姚薇元的词条:“姚薇元(1905-1985),男,繁昌三山人。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从陈寅恪研究魏晋南北朝史。1936年毕业后,相继在南京中央大学、大夏大学、贵州大学、重庆中央大学任教授。1948年后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政治大学文学院、南岳国立师院、湖南大学历史系教授。1953年任武汉大学教授。著有《北朝胡姓考》《鸦片战争史实考》等。”

《武汉市志》也收有姚薇元的词条。

先生是芜湖繁昌三山人,六岁读私塾,后因父亲去世而辍学三年。十五岁时以优异的成绩录取为县立高等小学学生。报考中学时以一篇《自述》,博得满堂彩,深得繁昌县长的褒扬,并颁发奖学金予以鼓励。这篇《自述》曾经广为流传,作为范文入选1937年《江苏省南京市高等学校升学指南》。

1926年,先生考入清华,当时叫清华学堂,初学物理,后因兴趣而改读历史本科。1928年,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大学。清华国学研究院因王国维投昆明湖等原因而停办。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星散,只有陈寅恪仍在清华大学,被合聘为中国文学系和历史系教授,并在哲学系开课。1931年,先生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从陈寅恪治魏晋南北朝史,选择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作为研究方向。

1936年,先生开始其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先后辗转于南京中央大学、大夏大学、贵州大学、重庆中央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政治大学、南岳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任教,教授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史学史等课程。

1953年,先生随湖南大学校长李达由湖南大学调至武汉大学历史系,三十二年间兢兢业业执教珞珈山,从未懈怠。1956年,先生参加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讨论会、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会。1963年,结合教学实践编写了《中国近代史简编》教材。

先生桃李满天下,其弟子多为高校的教授和党政军高级干部。1978年后,先生招收了两批鸦片战争史研究生。1984年,参加中国史学会举办的筹备纪念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1982年,与武汉大学萧致知等合编《鸦片战争研究》,这是先生参与编辑的最后一部专著。

从陈寅恪研究南北朝史

先生本科毕业后,从陈寅恪治魏晋南北朝史。据杨树达《积微堂回忆录》,“1934年5月16日,出席清华历史系研究生姚薇元口试会。散后,偕陈寅恪至其家。”当时的口试就是如今的面试,也就是姚薇元的历史系硕士生毕业的面试会,口试导师是陈寅恪和杨树达。

中国学术界一直关注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和融合,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必须要翻译对方的人名、地名等术语,而如何翻译又无不留有时代和社会的印记,作为学者便可从中分析出各自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分析出民族文化交流的状况。陈寅恪是这方面研究的开山者,早在1929年就撰写了《元代汉人译名考》,后来又接连撰写“蒙古源流研究”系列论文,在国际汉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先生作为陈寅恪的弟子,不仅熟悉这些论文,而更多的是在治学研究的路径上,师承了陈寅恪的治学风格。1934年,先生在《燕京学报》第15期上发表《唐藩会盟碑跋》,对碑文内容进行考证。先生在谈到此文考证资料的来源时说:“据陈寅恪师藏《缪艺风堂》拓本影片……”“据陈寅恪先生所著《吐蕃彝泰赞普名号年代考》。”

经过五年的悉心考证研究,先生撰写出中国第一部研究北朝胡姓的专著《北朝胡姓考》,并被译成外文。这是先生受陈寅恪学术思想影响所取得的成果,先生对此感触颇深,他在书的序言中写道:

“不学如余,本不敢以蚊负山,率尔操觚。曩者负笈京都,从义宁陈寅恪先生治南北朝史,尝试作《〈宋书·索虏传〉、〈南齐书·魏虏传〉北人姓名考证》一文;虽所获甚微,而对此问题,渐生爱好;乃不自揆度,欲进而探求一切胡人之姓氏。”

正是陈寅恪的示范和鼓励,先生才撰写出《北朝胡姓考》,陈寅恪对弟子的这一学术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寅恪以为姚君之学,固已与时俱进,然其当日所言,迄今犹有他人未能言者。”

两部专著奠定学术地位

先生读本科时,利用清华图书馆所藏丰富的中英文资料,以魏源《道光洋舰征抚记》为主线,对照中英文文献,逐段考察其真伪,详细补正遗误,将其研究成果汇编为《鸦片战争史事考》,作为他的大学毕业论文。

1942年,这部著作公开出版。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鸦片战争史实考》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被中外学界视为研究鸦片战争史的权威著作。费正清在一篇论文中称这“是一本有详细的注释而且有判断力的书。”章开沅称这本书“学风严谨,功力深厚,堪称开创之作。”

读研究生时,先生研究的是魏晋南北朝史。1933年,先生在《清华学报》上发表《〈宋书·索虏传〉、〈南齐书·魏虏传〉北人姓名考证》,这是篇关于南北朝研究的论文。在此期间,先生发表了三十余篇论文,其中包括《与钱宾四论唐藩镇胡姓》《唐代回纥人华化考》《欧阳修集古录目考》等。

南北朝从公元420年至589年,延续一百七十年,这是中华民族一个大分裂时期。南朝为宋、齐、梁、陈,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为东晋王朝的延续,为汉人的王朝,北朝则是继承五胡十六国而来,多为少数民族。“索虏”“魏虏”指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因北方人多有发辫而称之为“索”,“魏”指的是匈奴。

先生从考证北方少数民族姓氏的变化入手,剖析这段时期中民族融合的过程。依据史书纪传和姓氏专书的记载,参以碑铭、石刻、文集、韵书等材料,以及近代中外学者有关姓氏的论著,对北朝一百九十多个姓作了详尽考证。《北朝胡姓考》是中国研究北朝胡姓的第一部专著。这里的胡姓并非百家姓中的胡,而是专指中国古代北方或北域的少数民族。

先生除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之外,在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中也有开山之功。早在1944年,先生便出版了具有史学色彩的《廿四史解题》,简要介绍了二十四史的大致内容,在前代史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证索隐,条理清晰地表达出对历代正史的客观中肯的评价。

1953年起,先生执教武汉大学历史系时就教授中国史学史,编写出授课讲义《中国史学史概要》,和十年前的《廿四史解题》相比,这是项推陈出新的开创性工作。2007年4月,武汉大学将先生的《鸦片战争史实考》和《中国史学史概要》两书合辑,收入武汉大学百年名典,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杨树达和朱希祖的帮助

先生在治学研究的道路上遇到很多良师益友,除拜陈寅恪为导师外,在读本科时就遇到了名重学界的郭廷以、罗家伦、蒋廷黻,以及后来遇到的杨树达、朱希祖、李达、萧致知等,尤以杨树达和朱希祖对他的帮助颇多。

杨树达(1885-1956),著名的语言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1926年后便在清华任教授,还曾在湖南四师执教,毛泽东曾是他的学生。1955年,毛泽东曾亲往长沙看望重病中的杨树达。1934年,先生的口试导师便有杨树达。姚薇元与杨树达在学问上多有交流,这在杨树达的《积微堂回忆录》中亦有记述。

先生与史学家朱希祖(1879-1944)有过著述上的交流,特别是在《北朝胡姓考》的成稿过程中。这在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朱希祖日记》中有所记述,如9月9日:“本日午后姚薇元以其《北魏胡姓考》初稿呈阅,分内篇二册,外篇一册,颇详核。”也就是正式出版时命名的《北朝胡姓考》,这是先生的硕士生毕业论文。

朱希祖的日记中,不止一次的出现对姚薇元的指导性意见。如10月3日:“午后,姚薇元来,嘱其改《北魏胡姓考》为《〈魏书·官氏志〉广证》。”14日:“余劝其(姚薇元,作者注)改正高氏、李氏、王氏诸条。”12月2日:“本日姚薇元来取回《〈魏书·官氏志〉疏证》一册。”这些意见对于姚薇元成书《北魏胡姓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更有意思的是,朱希祖对北朝胡姓的研究也早有兴趣,并做过一些资料方面的准备,而动笔撰文著书则是受姚薇元《北魏胡姓考》的启发。

先生在南京中央大学执教时,朱希祖十分认可先生的学术水平,并为其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仗义执言。史学系助教姚公书因姚薇元由助教升讲师,心怀不满而到校方闹事,以其资历比姚薇元深为理由,要求校方提升为讲师并加薪水。校方迫于其反复滋扰,竟然牺牲姚薇元利益,收回姚薇元的讲师聘书。朱希祖知道后愤愤不平,并评论道:

“学校讲师论学问不论资格,学问以发表著述之有无价值之高下为标准,岂可任意乱争?姚薇元著有《〈魏书·官氏志〉广证》,颇有价值,当局改为讲师未尝不公,姚公书有何著述可与妄争。当局不知以此理拒绝要求,乃取消姚薇元讲师名义,此所谓进退失据也,反觉暴露其私心矣。”

张家康

集团数字报刊 : 芜湖日报 | 大江晚报 | 金周刊
2022-10-31 2 2 芜湖日报 c274916.html 1 陈寅恪的芜湖繁昌学生姚薇元 /enpproperty-->